
天目山位于浙江臨安區境內,因山上東西兩座高峰的頂上各有一池,長年不竭,宛若雙眸仰望蒼穹,故得名。
從徽杭古道出來,我們在天目山下,尋得一家民宿客棧住下。第二天,太陽剛剛出來,我們輕裝向天目山進軍。藍藍的天空上漂浮著有點稀薄的白云。經山門,過禪源寺,沿石頭砌成的小道,一路蜿蜒向山上走去。
從一里亭沿石階向上,經三里亭、五里亭,一路上,到處是蒼勁的古樹,時不時看到高大挺拔的古柳杉上,掛著“四大王”“二大王”的標志牌。到七里亭上面,還見到了樹齡達2000余年的“大樹王”,初看大樹王已經枯死,但抬頭一看,高高的枯干頂上長著新枝,讓人不由嘖嘖稱奇。
據說,乾隆南巡時此樹被封為“大樹王”,傳說樹皮可治百病,游人香客于是競相剝取,致大樹在20世紀30年代枯死,但70余年仍傲立不倒,后來枯干上又寄生出一棵翠綠的新枝,可謂是“枯木逢春”。天目山素有“大樹華蓋聞九州”之譽。據資料介紹,天目山擁有全球最大的古柳杉群落,樹齡在500年以上的就有500余株,難怪號稱為“大樹王國”。更令人驚奇的是,號稱“活化石”的古銀杏全球幾乎滅絕,而天目山上卻有一株年歲達12000年的古銀杏之祖,更有其“五世同堂”的世界奇觀。我們尋到這棵古銀杏,拿出手機、相機,“咔嚓、咔嚓……”,時坐、時站、時跳,擺著不同的姿式,爭相合影。
山不在高,有仙則靈。天目山主峰仙人頂海拔僅1506米,但天目山卻是中國第五大佛教名山,早在至元二十四年(1287年),元代高峰禪師及其弟子斷崖建成“獅子禪院”,即“開山老殿”,自此佛事大盛,吸引著高麗、蒙古、天竺等國家僧侶的到來,成為了日本臨濟宗發祥之地,日本佛教界曾流傳著“不上西天,不見兩峰,不成正宗”之說,可見其影響之大。民國24年胡適手書對聯:“有幾分證據說幾分話,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鐘”,至今還懸掛在朱紅的殿門兩邊。山下清代建立的禪源寺,曾有齋堂500余間,僧侶1000余人,是全國最大的韋陀道場。如今已經翻修擴建的禪源寺掩映在兩峰之間的青山綠林之中,寺內幽雅寂靜,香火旺盛,仍是江南名剎之一。
登山路上總能看到平時很少見的一些樹種,如“榧樹”“老鼠矢”“豹皮樟”等。聽景區人員說,還有許多以“天目”命名的動植物,其中天目鐵木,全球僅天目山遺存5株,被稱為“地球獨生子”。天目山是我國唯一同時被授予“全國科普教育基地”和“全國青少年科技教育基地”稱號的自然保護區。天目山的地貌獨特,地形復雜,在秋冬季節,山中的峽谷中仍有清泉緩流。山中峭壁突兀,怪石林立,“伏虎瀑”旁邊的鐘樓石,“在半山崗,高數丈,望之煙凝翠合,四敞如樓”;“七里亭”旁的眠牛石更是有一段美麗的傳說,據說高峰大師初登天目山行至半路,忽聞牛叫,攀崖而上,卻只見一臥石如牛。
秋日暖陽從樹葉間穿透而下,讓行走在山道中的我們感覺神清氣爽,好不美哉!樂哉!徒步上下天目山,一點都不感覺到累。天目千重秀,靈山十里深。天目山,她賦予人類的是享之不竭的璀璨文化與獨特的大自然風韻,她就是一座“天然的植物園”,一個古老、神奇而秀美的西子湖畔的養生福地。
責編:周媛
初審:易湘鋒 二審:易湘鋒 終審:易湘鋒
來源:株洲高新區(天元區)融媒體中心
下載APP
分享到